「关于」我们

传承经典 · 缔造非凡

紫翔龙首席雕刻大师

薛爱民

中华木作大师薛爱民先生6岁时因药物过敏,成为聋哑人,不得不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,无声,无言,是命运的不幸,但靠着抗争的勇气,靠着聪慧与灵气,渐渐学会用雕刀做笔,在珍稀名贵木材上刻画艺术作品了几百幅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作品,一经面世,屡获大奖。他的木雕均由收藏家预订,并根据收藏家的要求定制。每一幅作品的面世,均要通过灯光检验。


薛爱民非常喜爱自然生物,他经常会出去野外写生,会很细心观察爱犬、鸟、鱼等各种宠物,一观察就是一整天,甚至于废寝忘食,这也练就了他扎实的绘画功底,十四岁开始学习木雕,便开始用工笔绘画描摹它们的身形、动作、外貌、神态,并在雕刻中特别注重毛发、眼睛的表现,从而刻画出栩栩如生、有灵性的雕刻图案。薛爱民一件紫檀创作成品要花费五个月时间,从雕刻、刮平、打磨、开毛到点睛,对工艺的处理达到极致。除了考验雕刻师的耐心,更多地考验创作者的意境。二十八岁那年,薛爱民创作遇到瓶颈,对自己的作品始终不是很满意,于是四处拜访名师,提升技艺,终于遇到了红木大师顾永琦,用8年时间学习雕刻技巧。


由于语言不通,薛爱民出门办事很不方便,尤其是和外人不好交流,经常会有人说他不会有什么作为,但在这种情况下,他毅然决然的坚持自己的信念,静下心来,做好作品。幸而在1999年江苏南通紫翔龙浅浮雕艺术研究所给予了薛爱民大力支持,他的雕刻生涯也顺风顺水。有薛爱民先生身边的人说,跟他交流一般简单的可以打手语,比较复杂的沟通不便时就靠写字。刚开始做家具雕刻的时候需要雕刻一段竹子,但是就雕刻的比较简单,薛爱民先生看了以后就觉得不满意,太马虎了,后来到竹园里找了根竹子,让大家按照实物来做。薛爱民先生希望能把工笔精雕的技艺传承下去,希望社会能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。


三十多年的雕刻实践中,他发现必须细心观察自然活物而不是临摹平面画作,才能在浮雕中表现立体美感。他举例说,鸟的羽毛不能完全顺直不紊,有看似凌乱却有规律的“破毛”才显得自然;用镶嵌工艺表现狗或鹰的眼睛时,镶入木料的颜色过艳或过暗,“瞳孔”太大或太小都会“失真”。薛爱民说过“在木雕中表现自然本真的物象是我毕生的追求。”他把工整细密、追求形似的工笔画技法,通过红木的光泽质感和木雕的立体造型,创作出活灵活现、生动逼真的动物形象。


薛爱民先生创新研发了几十种独特的刀具,他设计的雕刀,用于自己创新的工笔精雕手法。以刀代笔,成功地应用木雕进行工笔画的再创造,无声的世界里,无人去惊扰创作的思路。每一笔的细节,需要慢慢地回味,为的是让收藏家的眼睛产生光芒。一幅作品经过5个月的打磨,线条要疏密得当,才能流畅灵动,把国画的灵魂融合铭刻在2—6毫米厚的木质载体上,花鸟虫鱼立体再现,这是利用材质的特点及规划的起伏,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光影,特殊打磨工艺手法,作品不上漆、不上蜡,充满着润泽、灵动的效果,把动物的翎毛刻画得细致入微,让它的眼睛眉目传情,堪称工笔精雕一绝。他的作品刻画细腻,栩栩如生,构图饱满,线条疏密得当,流畅灵动。他把工笔精雕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巅峰。


2015年1月,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“首届中华传统木雕技艺精品展”期间,江苏南通紫翔龙浅浮雕艺术研究所“通派浅浮雕”作品——郎世宁世界名犬系列《十二犬》屏风,一经亮相即令众多人士大为震惊。在王府展厅灯光映照下,屏风上动物体形纤细而矫健,毛发流畅飘逸,神态生动自然,甚至连圆润光亮的鼻头、炯炯有神的眼睛都栩栩如生。特别是覆于动物体表起伏自然、顺滑有致的丝丝毛发,细密紧凑,间不容发,柔中带刚,工整流畅。技法如此工整精湛的《十二犬》木雕屏风,作者正是薛爱民。他兢兢业业三十载,将中国画工笔白描技法与木雕的精工细作结合得恰到好处,淋漓尽致展示了木雕行业新型技法——“通派浅浮雕”的无穷魅力。


传承,是一种责任,更是一种担当,要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。精于工,匠于心,品于行,正是有了这三个职业崇尚,薛爱民无论在重拾传统工艺上,还是锐意创新上,都练就了响当当的“工匠精神”。